影片分為「身體篇」、「聲音篇」、「色彩篇」及「精華篇」等四支短紀錄片,
以不同的型態,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《十三聲》的創作旅程。

製作 Production House/雲門、南洄映画 SouthLink Film
導演 Director/剪接 Editor/ 紅猿 Saru Red
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後期製作 Post-production/南洄映画 SouthLink Film
「生命的來源,就是台灣這塊土地」
聲音能高能低、忽男忽女,​ 早期萬華每個人都認識的「十三聲」,
​ 他 / 她到底是誰?
你記憶中台灣的色彩、聲音和符號是什麼?
跟著編舞家 鄭宗龍的雙眼,一起去探掘。

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挖掘艋舺記憶,於2016年編創舞作《十三聲》。 
兒時蹲踞地面擺地攤的視角,黑道追逐的膽戰心驚,
街頭人生百態的身體樣貌,
耳裡震盪著那卡西與廟宇中振振念誦,
通通收納《十三聲》。

至今舞作已造訪國內外多城,包括巴黎、里昂、倫敦與斯德哥爾摩,累積演出八十多場。 
「《十三聲》創作溯源」
透過影像紀錄,鄭宗龍回探創作,
與舞作藝術群:音樂創作林強、美術設計何佳興、影像設計王奕盛,
再返屏東滿州與萬華等地,
穿梭廟宇、遶境、卡拉OK、土地與自然,
從肢體、聲音與色彩視覺爬梳創作足跡。 
一探舞蹈創作走過的大小路徑,一窺《十三聲》猛猛生命力的迸發之地。

雲門舞集《十三聲》創作溯源|精華篇

雲門舞集《十三聲》創作溯源|身體篇

片刻的肢體語言如何轉變到跳舞的方法? 
筆直地走路,或是彎腰駝背。
有的人快步前行,卻也有人步履蹣跚。
你觀察過你身旁周遭的人身體樣態嗎?
鄭宗龍將萬華光景刻畫在《十三聲》裡,
舞者演繹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的身姿百態。
連滾帶爬、尖叫嘶吼,把優雅的濾鏡卸除, 呈現最真實的樣貌在觀眾眼前。

雲門舞集《十三聲》創作溯源|聲音篇

找到跟生活有關,跟土地有連結的歌曲​ ​ 編舞家 鄭宗龍和音樂設計 林強走訪屏東,​ 〈牛母伴〉、〈滿州小調〉在耳邊響起,​ 豐富的情緒滿溢,感動瞬間傾巢而出。​ ​ 抑揚頓挫的唸咒聲韻,​ 伴隨金紙、拈香的味道。​ 似乎有種力量不斷湧進耳朵,​ 創造出能夠引領舞者身體動能的音樂。​ ​ 總有一段聲音,就像石子沉入池裡濺起泥沼,​ 一聽到,深藏記憶會被立刻喚起。​

雲門舞集《十三聲》創作溯源|色彩篇

乘載在地原汁原味文化記憶的螢光色熙攘的夜市霓虹、五光十色的廟口戲台。
 瞳孔映照出的,是絢爛繽紛的色彩,
也是台灣人共同經歷過的兒時記憶。
定義了艋舺為螢光色後,
透過藝術家雙手創造,
化為舞者身上的戲服、 成為舞作投影,表現出淋漓盡致的張狂模樣。 
能讓坐在劇院裡的觀眾瞬間穿越的色彩, 你一定見過,而且再熟悉不過。​
Back to Top